图片

188比分直播_鼎博体育官网-app|下载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

试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与推进

来源::未知 | 作者:188比分直播_鼎博体育官网-app|下载 | 本文已影响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现代化 逻辑起点 推进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保证。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提出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与逻辑联系,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和现代民族文化的构建互为动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客观上为民族文化发挥作用提供了历史机遇,现代化的目标必然包括民族文化本身的现代化。弘扬和培育中国文化必须着眼于现代化,落脚于人的现代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功能定位及其运用必须理性化。
    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提出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与逻辑联系。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包括民族文化的时代化、当代化,落脚于人的现代化。
    一、文化与文化现代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一般定义
    “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所以有广义、中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中义的文化,是把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观念,局限于精神财富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结果。而狭义的文化,是把文化作为具体的科学知识,包括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与运用,以及对某种具体技能的掌握,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文化是影响和解释人类生活方式的知识、制度和观念的复合体。
    (二)文化现代化的指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政治、文化是它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文使用的文化概念,就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对的文化概念,它只限于精神现象的领域,是中义的文化。对这一文化概念可以这样理解:首先,要从社会制约性的角度,把文化看成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观念形态的东西。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性质是由经济和政治状况决定的。其次,对于人的生存来说,首要的是物质需要,但人也有精神需要。文化就是人们为满足自身精神需要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及其结果。再次,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对文化的需要是人的一种社会需要,所以文化是社会性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纯粹个人性的精神活动。最后,文化是一种精神性的力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能动性,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现代化是文化领域的现代化。文化领域是文化的创造、生产、传播、服务、消费和保存的领域。一般而言,文化现代化是现代文化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
    (三)文化现代化的本质
    所谓文化现代化,其本质就是,为了适应现代民族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不断为传统文化注人现代性,使其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过程,是文化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是文化创造力和文化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文化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是:第一,文化现代化必须以经济、政治现代化为基础,既受其影响与制约,又对其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二,文化现代化是最深层次的现代化,它的启动相对于经济、政治现代化而言较晚,其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过程也更为复杂。第三,文化现代化由于其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在模式、途径和进程中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第四,文化现代化的成果蕴涵于特定民族的文化之中,其作用的发挥体现在该民族的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分析
    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提出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与逻辑联系,以下本文就将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宏观视野出发探析这一问题。
(一)现代化进程的启动与民族文化关系的发生

    一方面,民族文化是启动现代化的重要民族资源。现代化的启动、推进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民族国家的建立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所谓民族国家是近代以来开始形成的“典型的正常的国家形式”它是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动员和集中社会资源、提高经济和政治效率、整合统一语言基础上的国民文化的最佳手段。现代化的历史表明,没有民族国家,现代化就不可能迅速进行,因为现代民族国家能够有效地动员自身的民族资源,这种对资源的动员与现代化关系紧密,是提升国家实力的原因之一。这里所说的民族资源当然也包括民族文化。在世界现代化史中,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与其民族文化是紧密关联的,在中国的现代化史中亦是如此。
    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培育需要现代化作为保障。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是以民族这个共同体形态为存在基础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文化,正是伴随现代民族的形成应运而生。封建社会末期,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基础上,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现代民族作为民族新形态开始取代封建制民族。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需求,现代民族必须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即现代化),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统一的民族市场和有凝聚力的民族文化。因此,现代化又是资产阶级在树立现代民族文化,建构民族国家的过程中的重要保障。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使得中华民族的生存遭遇到极大的威胁,在这种境况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与感召力一度减弱。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经过不屈不挠的抗争,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解除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文化从而获得了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也获得了启动自身现代化进程的条件。
    (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客观上为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历史机遇
    一方面,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所导致的全球化趋势彰显了民族文化的功能。在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发展不可能继续在封闭、孤立的状态下进行。各个民族国家要生存、发展必须学会与其他民族国家交往,进行合作与竞争。因此,民族国家外部的生存环境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交往实践的环境。这种新的实践环境从不同方面对民族国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文化方面的挑战主要有两点:其一,从总体上看,“全球化的效果将削弱‘所有’民族国家的文化向心力”。这是因为,日益扩大的全球性交往,使得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成果共享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观、安全观和民族文化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可避免地淡化了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其二,从参与全球化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在全球性交往中,民族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相当激烈,也表现在文化实力方面。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处于弱势文明地位,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激烈碰撞中,更应以不断发展的民族文化作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助力。
    另一方面,现代化引起的由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为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历史机遇。社会转型是进行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必须面对的内部环境。在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同质整合关系遭到破坏,社会处于变动无序和多元重组的状态。旧格局被打破,新秩序尚未建立,“道德失范”现象、社会的组织离散和价值迷失难以避免。这无疑会弱化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社会转型将无法成功,现代化进程也必然受到阻滞。而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运用得当可以发挥民族凝聚、精神激励、价值整合、社会稳定的功能,这恰恰可以解决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问题。而且,由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转型是在外来压力和影响下启动的,其现代社会因素不是产生自社会内部,而是由外部传人,因此“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过程在迟发展国家表现为现代因素本土化和本土因素现代化的复杂过程。”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就更加必要了。
    (三)现代化的目标必然包括民族文化本身的现代化
    民族文化能够为现代化的推进提供助力,同时它本身的现代化又是现代化的目标之一。这是因为:其一,从现代化运动本身来说,现代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有机体不断复杂化的过程,社会进行不断的分化与整合,经过社会转型,从而发展到更高级的阶段。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活动的三大领域,它们在社会的分化与整合中,具有保持一致性的要求,而社会转型的核心内容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匹配关系的重新调整。因此,一般而言,经济增长首先引起物质文化的增长与变化,然后才带动制度与文化的适应性变革。民族文化作为社会动员的重要力量,必须和经济、政治发展相匹配,它本身的现代化也理应是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其二,从现代化在全球的扩展来说,最早开始的英国现代化源于社会内部动力,而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动力多来自外部压力的挑战,现代化一旦在某一国家出现,其他国家为了生存和自保,必然采用现代化之道,导致全球性连锁反应。而且,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更没有单纯的经济现代化。因为,落后国家遇到的来自外部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挑战,是交织在一起的。
   如果从学理上来论证这一点,还不足以使人信服,那么我们看一下具体的例证。事实上,共同形态的现代生产力作用于不同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国际条件下,会形成多样化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针对当时国内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和魂洋才”的口号,所谓“和魂”就是在大量吸取西方政治、经济、文教制度的基础上,将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大和魂”即民族文化保留下来。这在当时使日本民族保持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现代化的巨大成就,但也留下了隐患。

  三、全面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着力点
    近代中国,民族文化衰微,形如“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在西方强势文明的冲击下处于极度的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样的民族危难之际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从她创立的那一天起,就意识到民族文化对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一)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着眼于现代化
    首先,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目标是逐步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现代化决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局限于表层的经济现代化。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迟发展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些国家在物质层面上寻求变革的欲望强烈,而在制度和观念层面上却趋于文化守成主义。这将会导致社会有机体分化不规则和整合不及时的情况,严重时会产生现代化的断裂或中断。整理和利用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培育当代文化的资源,决不是简单的向传统的复归。民族文化的传统因素虽然暂时也可以发挥其民族凝聚等功能,但如果不逐步赋予其现代性,往往也会将现代化导向危险的境地,近代的日本就是明证。其次,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双向运动的过程。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产生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但传统与现代性在现代化进程中又是紧密联系、难以割裂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包含着传统的和现代的多种因素的复合性结构,传统的因素不会完全消失。抛弃传统去进行现代化,只能走向沦为强势文明附庸的道路,而拒斥现代化的传统则会在封闭与保守中灭亡。因此,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历史继承性与时代超越性的统一,使民族文化中的传统因素与时代因素形成和谐的互动。第三,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要按文化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决不能急功近利,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现实功利性,应着眼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利益。同时,也应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所以,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必须重在实践,做大量基础性工作,从而逐渐内化于民族成员的思想、精神中,成为全民族共有的精神力量。
    (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落脚于人的现代化
    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要重在实践,首要的途径就是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实践落脚于人的现代化。这是因为:第一,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实际上与人的现代化是一种同构性的关系。由于一个民族归根结底是由众多的民族成员所构成的,民族成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走向。因此,民族成员的素质提升,是民族进步、发展的基础。同时,要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发挥中国文化的巨大力量还要靠中华民族成员的共同努力。而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又会给作为民族成员个体的人提供全面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第二,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的实践,需要高素质的民族成员,其途径就是推进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运动的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前提。事实上,人的现代化,也更多的表现在文化层面上。因此,推进人的现代化是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的可靠途径。第三,我们在进行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必须着力在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中,推进人的现代化。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是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保证,只有经过长期的育人过程,才能真正使民族文化内化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代成员的思想中。教育内容的现代性,直接关乎受教育者的现代性。所以,在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进人的现代化,就是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最可靠的落脚点。
    (三)对于中国文化的功能定位及其运用必须理性化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运用得当可以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必须谨慎从事。故此,对于中国文化的功能定位及其运用必须理性化,也就是使用现代化的控制方式。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从理念上认识到,现代化就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精神力量也必须遵循现代社会发展的这一规律。但问题在子,民族文化在自身发展和功能发挥过程中容易出现非理性化倾向。因为,民族文化本身是包容多种理性和非理性精神因素的集合体。适当的非理性精神因素可以作为理性精神的补充,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及发挥作用产生良性推动。但如果任由非理性精神因素盲目增长,则会将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导向对民族生存发展不利的歧途。后发现代化国家往往表现出一种文化民族主义,容易产生极端或激进的文化心态,使其民族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非理性化的趋势。其结果,有可能使民族文化成为极端民族主义的助力,也有可能使民族文化成为抗拒现代化进程的阻力,同时也可能出现由于物质条件的落后而片面夸大精神作用的错误。另一方面,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要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首先,在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的实践中,根据时代的需要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逐步为中国文化注人更多的理性精神因素。其次,对于中国文化精神力量的控制和使用,应该做到因势利导,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要对民族成员进行潜移默化的民族文化教育,在民族发展中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则要抓住时机,大力弘扬民族文化,要将这两个层面的工作统一起来,相互配合。第三,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切忌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使民族成员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要用之有度,不能无限夸大精神力量的作用,使民族成员长期保持精神亢奋状态。只有适当、合理的运用民族文化的力量,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保持结构上的弹性与张力。

188比分直播_鼎博体育官网-app|下载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